大闸蟹文化与历史:从“解”到“蟹”,几千年大闸蟹名字的演变

大闸蟹文化与历史:从“解”到“蟹”,几千年大闸蟹名字的演变

从而用于告诫后人不可学螃蟹的心浮气躁。这可能也是因为古人发现螃蟹爱争斗抢夺地盘从而产生的一种自我思考的联想。那么在先秦时,人们就已经认识蟹这个字,那么蟹在古籍中的解字写法又是怎么变为今天所看到的蟹呢。

在这之中,最被学者们所认同的就是宋代罗愿所著《尔雅翼》中的说法:"字从解者,以随潮解甲也。"我们都知道,螃蟹的长大是需要靠脱壳而一步步变成的。

或许以前住海边的渔民们因为经常出海捕捞也发现了这一现象,从而在日常当做闲谈趣事,他们对于这长相凶猛之物就以解来命名。但是我们又可以在其他古籍中发现,蟹也有其他写法:蠏、䲒。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也有记载"按傅肱《蟹谱》云,蟹,水虫也,故字从虫,亦鱼属也,故古人从鱼。”

这里我们可以发现古人们的思想很简单,因为蟹生活在水里,像鱼一样需求水;而蟹的长相又像虫,所以两个偏旁都可以代表蟹。在以上两个观点中是大多数学者们所认可的。从其他方面的解释,古人们也是脑洞大开:北宋神宗时的尚书左丞陆佃在《埤雅》中就认为"漆见之而辄解,名之曰蟹"。这是陆佃理解蟹为遇漆化水的观点。古往今来,汉字发展至今,每个字的背后都有其发展,而中国人因为喜欢知晓因果,所以对每个字都会去挖掘其发展历史,从历史中窥见曾经在同一片陆地上的先祖们所传承的思想与精神。

蟹,这个字又何尝不透露出了历史消息。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相关探索